本岛段盾构始发,掘进长度约1公里。
厦门网讯(海西晨报记者 彭怡郡)随着轰鸣的机械声响起,8月2日上午,省、市重点项目厦门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土建工程本岛段盾构顺利始发,标志着项目本岛段正式进入盾构掘进阶段。与此同时,海域段盾构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安全推进,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据了解,厦门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工程项目起点位于海沧区的嵩屿电厂,穿越厦门西海域,从第一码头上岸沿厦禾路前行,终点位于思明区小学路厦禾变电站。线路全长约6.2公里,分海沧段、海域段和本岛段三部分,分别采用顶管法、泥水盾构法和盾构法施工。项目建成后,将由海沧区向岛内跨海穿隧输送水和电,可缓解岛内用水用电压力,意义重大。
此次始发的本岛段长约1公里,位于厦门本岛核心区域,面临重重挑战:一方面,周边建筑物密集,环境因素敏感;另一方面,始发场地狭小,作业空间受限。项目团队积极应对,主动沟通街道、社区及居民代表,召开座谈会听取诉求,并在盾构始发井搭设封闭式施工棚,有效落实降噪降尘措施,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影响。盾构始发井长度仅15米,远远小于盾构机总长,常规的整体吊装下井和始发方式无法实施。项目团队经深入研究论证,创新采用“分段组装、精准对接、动态调整”等分体始发技术,将盾构机分拆吊装、井下组装调试,待掘进一段距离后,再将配套系统吊入井下连接合龙,成功攻克超小始发空间的重大技术难题。
与此同时,海域段盾构也取得重大进展。海域段长约3.08公里,将穿越孤石、上软下硬地层及砂层等复杂地层,施工难度与风险极高。项目建设团队强化技术攻关与过程管理,有力保障了盾构安全顺利掘进。目前,海域段已下穿厦门西海域两条主航道,掘进完成2025米,实现成型隧道突破两公里。
作为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级基建重点工程,厦门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工程是完善城市配套设施、保障厦门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的民生工程。项目建成后,将替代原第三通道过海220kV高压架空线路,保障岛内居民用电需求,显著提升岛内供电可靠性;管廊内铺设的1.6米直径供水管可实现日供水20万吨,能有效缓解岛内用水压力。
责任编辑: 刘福伟,赖旭华